翻轉教會失去的能力

——伊斯坦堡及羅馬之旅報告——

2005年6月,恰克‧皮爾斯牧師曾與多位牧者領袖,前往莫斯科、羅馬、伊斯坦堡、和耶路撒冷等地進行一個先知性代禱旅程,目的是回到根源,翻轉教會所失去的能力。行程中,聖靈賜下多方面的啟示與領受。在土耳其即將於7月22日進行國會大選之際,附上該次行程中有關土耳其的相關資料,提供您作為禱告的參考。

/恰克‧皮爾斯(Chuck Pierce)

伊斯坦堡(第二個羅馬)

第二段旅程我們走到伊斯坦堡(第二個羅馬),伊斯坦堡是一個美麗的城市。這個城市代表了一種難以置信的多種文化混合,曾以康士坦丁堡聞名。當第四世紀,君士坦丁大帝將此城當作羅馬帝國的總部時,伊斯坦堡曾被宣稱為「新羅馬」。

在它早期的歷史中,這個首都的街道有時在同一天中是用花裝飾也同時被鮮血溼透的。這樣的一種衝突常常是在宗教與政府的結構中產生。君士坦丁大帝,這位羅馬帝國的獨裁者,在他的決定下藉著宗教融合與混合的不同文化的多神崇拜要使這城市成為這世界的未來首府。

一進入這城市,就會看到四周環繞著清真寺的尖塔直到地平線。八個主要的清真寺,包括藍色清真寺這最大的清真寺也座落在這城市中。清真寺的意思就是「聚集的地方」。它最初的目的就是要使個人操練伊斯蘭-每天聚集五次祈禱。算起來共有2400個清真寺在這城市週遭,且有些是世界上最大的。在伊斯坦堡,我們的導遊告訴我們,這城市幾乎都是伊斯蘭教徒,儘管大多數人並不遵行所規定的敬拜與聚集。

教會正式異教化的實行是源自於君士坦丁堡(現代的伊斯坦堡),這導致了數十萬要持守使徒真正教義的信徒死亡。我們訪視的其中一處主要地方是索菲亞大教堂(聖潔智慧)。它的建築結構讓我們可以想像當時教會所發生的事。

這巨大的結構在君士坦丁大帝時是當時新教會的觀光區,現在的建築是由查士丁尼大帝重修。此建築中他們使用從以弗所的戴安娜寺廟中取來的巨大的大理石,和從別迦摩(約翰稱"撒旦座位"之處)的異教寺廟取來的建材。從這裡可以看出異教之物是如何被融合放入教會,這造成了新的宗教信仰,而這信仰是被屬世的力量所掌控,其中缺乏上帝的同在和能力。

索菲亞大教堂是查士丁尼大帝於西元537年建造的。只花了六年修建完工,使用了一萬名工人;巨大的圓頂有175呎高,直徑達102呎。事實上,約有1000年左右的時間,它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查士丁尼大帝希望這所大教堂能為這區域的教會寫下嶄新的一頁。

但是,我們發現教會最終成為各種宗教信仰的混合物。1453年,當土耳其人來到時,索菲亞大教堂被改成清真寺。當你看過索非亞再瞧瞧幾個清真寺,你就能發現多數清真寺的結構是在仿造這個世界聞名,且就其本身而言原本是個基督教的建築物。

新皮袋正在土耳其形成

在伊斯坦堡,教會的燈台大多都被回教入侵而挪走。土耳其是世界上最少聽聞福音的國家,其中有99.6%如此龐大的人口比例是穆斯林,教會人口約為3500人左右 (一個高估)。但是,「主啊!一個要回到土耳其的想法是如此令人興奮。從1999年『全球豐收事工』所贊助的慶祝以弗所會議之後,我尚未來過這裡。」

在那個會議之前,我們送出一些團隊到土耳其各處禱告。你們當中應該有許多人記得土耳其震撼全國的大地震。1999年在以弗所的訪問期間,我們在此敬拜四個小時。當時,彼得‧魏格納作了一個宣告說,他相信將要有千萬名土耳其人要得救。我就問主說:「這件事怎麼能夠發生呢?」

我們到達伊斯坦堡之後,與伊恩、瑪莉津及二個孩子傑伊和約書雅共同用餐。伊恩在當地帶領禱告事工已有許多年了。然而,直到1999年發生可怕的地震之後才開始有一個新的開展。1999年之前,當他第一次開始分發新約聖經時,他一年只能分發數打的量。但是,今年才一次的福音外展,他們就能分發出54,000本新約聖經!
因著土耳其人對福音越來越敞開,他們設立了一條禱告熱線(目前在三個城市),且在他們的外展中包含了公開的禱告。有一個徵兆顯示出土耳其這巨大變動是在6月12日,伊斯坦堡星期天報紙標題,寫著:「傳教的工作不是罪行,實際上是權利。」現在不僅是有一個清楚的法定權利來傳播個人的信仰,且他們也設法終止三年被關在監獄裡的可能。對一個99.6%人口是回教的國家而言,確是巨大的轉變!

我們贈送伊恩一個鎖和一把鑰匙。鎖上刻著「任務團隊」的字樣,然後我們宣告聖靈新的運行在土耳其將被打開。我們宣告,上帝會帶來連結與工人幫助伊恩完成這偉大任務,並帶來豐收。或許魏格納博士的宣告離現在並不遠。

這種假的團結如何影響了上帝在教會中彰顯的力量?

因著君士坦丁大帝把世界的歷史轉到一個新的里程,而得著偉人的頭銜。他使得基督教, 在當時遭受了帝國宗教信仰血淋淋的迫害。他嘗試將一神論的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崇拜系統,與太陽神米瑟若希的崇拜融合,也和其它宗教信仰的異教的形式做一個統合。他渴望產生宗教信仰上的統一。

舉例來說,他結合了基督教的父神信仰與多神崇拜的米瑟若希。結果,這個崇拜的組合挪去了對基督徒的迫害 - 但僅只於那些不是極度持守他們信仰的人。事實上,君士坦丁不單保護基督徒,還更保護了異教徒的權利。他禁止任何在家中私下的占卜或魔術,且宣稱所有異教徒的崇拜必須在公共祭壇或神聖的地方進行。所以,總之,他禁止了家庭中的獻祭,使所有儀式公開化,形成了混和崇拜的宗教信仰,也導致了「統一的宗教混雜崇拜」。

例如使徒行傳15:5提到一些教會會友活躍在法利賽人群中。在使徒行傳21:20,雅各說在耶路撒冷有數萬個相信耶穌的猶太人仍持守對律法書的熱忱。我們一再看到保羅和其他教會成員持守割禮誓約、遵行猶太儀式,並仍舊守著安息日與三大節期的誡命,也照樣將奉獻物帶到耶路撒冷的聖殿 (21:23-26,24:14-17等。)

在使徒行傳第23章,當保羅在公會受審,法利賽的領袖起來為保羅辯護,「我們找不出這人有什麼惡處!」 (使徒行傳23:9) 在過去保羅從未提及他的猶太背景 (使徒行傳22:3),此時他大聲地宣告,「我是猶太人!」及「我是法利賽人!」 (使徒行傳23:6)。使徒行傳最後一章,當保羅在羅馬遇見猶太領袖時向他們保證,他仍然持守猶太教義,也從未違犯猶太的規條。

羅伯特‧海得勒說這實在是個意外的發現,與我之前被教導的觀念相當不同。當我繼續研讀時,我發現整本使徒行傳,教會中的弟兄都持續不斷的在猶太社群當中活動。直到使徒行傳的末了,我都沒有發現任何破壞猶太教義或與之分裂之處。而當我繼續研讀時,我開始發現在第二世紀時,基督徒在安息日參加猶太會堂並在禮拜日參與教會主日是很普遍的事。

當某些外邦人作家在第二和第三世紀明顯地是反閃的,有許多的證據顯示大部分的教會 完全都是猶太人。直到第四世紀,在康斯坦丁的影響之下,教會才中斷了他的猶太根源。即使此,也還是經歷數個世紀的迫害才完全地消除猶太影響。這讓我產生一個原本想不到的疑問,「這真是上帝的旨意,使教會中斷他的猶太根源嗎?」如果使徒們設立教會並使教會持守在猶太傳統中,我們是否丟棄了某些上帝想要使我們擁有的事物?

當我們提到我們的猶太根源,要避免兩種極端。一個極端是外邦人因著迷戀猶太教,而拒絕了神的新約且自己背負起摩西律法的軛,那是違背聖經的。上帝不要外邦信徒成為猶太人,這樣的問題已在使徒行傳15章中解決了。上帝要我們頌讚這被釋放的自由來敬拜祂!另一極端是今天在許多教會中,我們的猶太遺產大大被忽略或被故意避開。

研究早期教會的崇拜是很有意思的。多數崇拜都是從人們圍成一個圓圈開始(或幾個同心圓) 跳著圓圈的猶太舞。 對基督徒崇拜兩個最早期的說明是Justin Martyr (A.D. 150) 及Hippolytus (A.D. 200)都描述基督徒愉悅的圍成圓圈舞蹈頌讚上帝。

亞歷山大城的克萊門 (約在A.D. 250的寫作),如此描述基督徒的崇拜,上帝的女兒們帶領圍成圓圈的舞蹈。公正是舞蹈者;音樂是宇宙君王的讚美詩。未婚女子敲著里拉琴,天使頌讚,先知講話;樂音流淌而出;如此運行並進行歡悅的聚集;他們急切、熱情的渴望迎接阿爸父神。

在另一處也看到克萊門描述當時的基督徒崇拜伴隨著笛子、長笛、琴瑟、舞蹈、拍手、敲鈸和鼓。聖巴西略 (第4世紀) 看見教會裡歡樂的舞蹈,如同模仿天使在天堂的敬拜。沒有任何事物能比在地上模仿天使圍成圓形的舞蹈更蒙祝福!

米蘭的安博羅斯,這位帶領奧古斯丁歸向神的人,在A.D.390的寫作,告誡人們當如何敬拜:「我們像大衛般的舞蹈,不以顯出向上帝的崇敬之心而羞愧。舞蹈使我們肉體被提升達到天上。信心的舞蹈是一種對永活上帝恩典的見證,如同大衛般在神面前舞蹈的人,就是在恩典中舞蹈。」

這幅教會歡樂在上帝面前舞蹈的圖片,讓許多人感到驚訝。許多人想像早期教會的崇拜是微暗、安靜、近乎憂傷的。這種教會崇拜的觀念直到在四世紀之後,教會被異教哲學的禁慾主義侵入後才開始在教會裡流行。在奧古斯丁的時代(A.D. 400)反對舞蹈的聲音高漲,但他力勸人們要持續這神聖的舞蹈。

想像在一個大庭院有很多人唱歌、跳舞,歡欣在上帝面前。當曲調逐漸緩慢下來,許多人就跪下在主的面前,當中大多數的人將手高舉向主,上帝的同在極大的充滿在這庭院。就在讚美敬拜之時,同時發出大聲呼喊的讚美。一些人呼喊:「阿們!」表達他們對其他人所說的話贊同。

我們才剛要進入這敬拜就已經被人們的愛與接納感動得無法自己。我們極力的在主前歌唱跳舞之後,食物開始端出來。人們找著自己的座位,並預備著筵席。我們很訝異的看到人們在崇拜過程當中就在用餐了。但保羅已在哥林多前書(同樣的也在猶大書與彼得前後書)描述這每週分享的筵席叫做愛筵或是Agape。(摘錄自信主猶太人教會中Robert Heidler尚未完成的手稿)

我們失去了什麼?

妥協導致損失。迫害也許使早期的教會變小了,但更巨大的損失是我們無法展現出對地球的影響和力量,這是上帝最初渴望我們要達到的。到底是什麼被丟失了?

  • · 基督徒的能力匯集在充滿活力的敬拜
  • · 對上帝的希伯來態度
  • · 對於聖經的希伯來態度
  • · 沒有強調家庭的損失
  • · 失去了對於生活的希伯來態度
  • · 貧窮和受苦被當成美德,替代了愉悅喜樂的基督教
  • · 失去了聖經依據的生活循環

神所賜下的頌讚慶典,是設計來教導神的子民與主同行的生活原則。上帝設立了筵席,因此與祂立約的百姓會不斷被提醒祂是誰並祂所做的。這筵席也是要人們紀念神曾經以大能的手施行拯救、釋放和醫治的恩典。祂知道若我們記念祂過去所施行的大能,我們就有信心在現今與未來看見主的大能運行。

藉著遵守神所設立的三大節期 (逾越節、五旬節和住棚節),以色列的敬拜聚集依然新鮮, 充滿活力,也被神適當地調整。從外表看,教會像學院般繼續增長。曾經藉著神大能的彰顯,使人們回轉歸主。從君士坦丁開始,人們回轉歸主是經由經濟刺激和政府和軍事力量結盟的結果。這使整個國家成為「基督教國家」。教會獲取了財富和聲望,卻丟失了其真實的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