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猶太曆第十一月,Shevat是「杖」的意思。在以色列,這是一個從冬天轉為春天的時刻,本月起白日逐漸增長,日頭也每日更加明亮起來。

一、 亞設支派的月份

亞設是享樂之意,這是吃並品嚐之愉悅、美味的月份;這是一個矯正屬靈感官「味覺」的月份,所以如何吃的健康、吃的營養、吃的美味。

亞設之地必出肥美的糧食,且出君王的美味。創世記四十九章20節

象徵亞設的特別樹木是橄欖樹,它能供應優質的油,可烹飪,可醫治。

二、 樹木新年

本月十五日是猶太人的樹木新年,是樹木結果子的開始,也是對個人及群體一個新開始的記號。樹木新年提醒我們在寒冷的冬季裡,泥土中埋下生命的種子,本身就是一種信心的行動;外面的溼冷,但冬季的根正向下生長,等候春天的到來。所以在我們期盼有新的開始之前,也需經過埋在土裡的過程,讓個人的老我、自我完全死去,使基督的新生命能在我們裡面長成。結束上一個季節,才能邁入新的季節。

細罷特月的樹木新年是樹木吸收冬季降下的雨水,開始結果子的時候,水帶來新的生命。

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詩篇第一篇2-3節

希伯來字母「」(Tzadik)的形狀像一棵樹,這字母是「真實的公義者」的意思,而這也是生命樹的代表。  神的話、道就如同生命河的水,供應生命樹源源不絕的生命,並結十二種果子,葉子不枯乾,且可醫治。

三、 愛慕 神話語的月份

出埃及第四十年十一月初一日,摩西照耶和華藉著他所吩咐以色列人的話都曉諭他們。那時,他已經擊殺了住希實本的亞摩利王西宏和住以得來、亞斯他錄的巴珊王噩。…摩西在約旦河東的摩押地講律法說。申命記一章3-5節

這經文所提到的十一月,就是細罷特月,摩西回述在四十年前,  神在西奈山與以色列百姓立約,呼召百姓愛  神並忠於這約。這個月要更多思想  神的愛,並愛慕  神的話語,也要如同美味的廚藝,將  神的話成為一道道佳餚,分享給眾人饗宴。

四、 恢復土地,治理這地,愛護神所創造的地土

門諾會的土地改革(下文出處摘自《40英畝地》/天恩出版,作者趙開澎)

十六世紀時,再洗禮教派(Anabaptists)—即現今的門諾會(Mennonites)—呼籲進行合乎聖經的土地改革;結果,卻受到天主教及基督教雙方的迫害,直到門諾會信徒移民到美洲,買進土地,這才有了新局面。但他們的影響是受到環境局限的,只能獨善其身。1985年,作者去貝里斯旅行時,看到一個門諾會的德國移民社區,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製作桃花木心的傢俱販賣,產品優美、結實耐用;子女的教育則由教友分別傳授;結婚時,全社區的人都來幫助他們蓋新房。他們的土地是共有的,大家分工合作,彼此扶持,這在冷漠、疏離的現代工商業社會中,實在令人印象深刻。

門諾會是1536年,荷蘭神父門諾‧西門(Menno Simons)整合再洗禮教派信徒而成。門諾乃是一位良牧和領導者,藉周遊四方而逃避殺害。他信守基督教信仰的主要教義,教導因信得救、稱義、聖經是信仰和生活獨一的權威,反對以教會的道統為權威的基礎;主張回復君士坦丁以前早期新約教會的樣式,廢除一切圖像,教會儀式簡單樸素。他倡導自由教會,主張只有相信者才能受洗、效法基督的愛、教導和平和非抵抗、不以惡制惡、拒絕發誓、主張弟兄相交式的教會和忠心順服基督等。他以新約教導人,他的跟隨者後來就被稱為門諾派(Mennonites)。

「阿美許人」(Amish)就是美國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群基督新教再洗禮派門諾會信徒,至今仍拒絕汽車及電力等現代設施,過著簡樸的生活而聞名。阿美許人士德裔瑞士移民後裔組成的道統嚴密的宗教組織,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他們不從軍、不接受社會福利,也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政府幫助,也不購買保險。大多數阿美許人在家說一種獨特的高地德語方言,又稱為「賓夕法尼亞德語」。

2006年時,全球約有一百五十萬門諾會信徒。

「清教徒」是起源於加爾文宗信仰的跟隨者,在英國,自1550-1700年間推行「Puritans運動」,要求清除英國國教中天主教的殘餘勢力,主張聖經才是惟一的權威,堅持按照聖經進行改革,以清淨教會,所以被稱為「清教徒」。

1620年,首批清教徒從英國普里茅斯(Plymouth)搭乘「五月花」號,經過九星期航行,有一百零二人在北美登陸。1630年後,英國大批清教徒向北美移民,在當地建立清教徒式教會。1640年,移民運動達到高潮。

清教徒受加爾文主義影響,認為修道和尊敬上帝,就是成為一個有貢獻的人,因此,他們肯定盈利活動,崇尚工商事業。一位名叫普勒斯頓的清教徒領袖在他的著作中這樣寫道:「若有人問,如何曉得神在他身上的旨意,我的答案很簡單:只要看看神賜給他的產業就夠了。」清教徒企業家大都重視回饋社會。十八世紀中葉,英國著名的循道運動佈道家約翰‧衛斯理的一句名言,成了清教徒精神的精闢概括:「拼命地掙錢、拼命地省錢、拼命地捐錢」。